关于

缘起——读枕书的《有鹿来》

逐渐阅读到枕书文章里的趣味,大约是我在东京住了小半年之后的事情。


在那以前,我曾经一度喜欢她文笔的清淡,又因为清淡而一度放弃。那时候的我,只是浮于表面地喜欢她书里出现过的曼妙地名,憧憬另外一种我无法抵达的人生,羡慕那如云一般的自由,与此同时对异乡生活一无所知。因为喜欢得浮于表面,所以消逝了也不察觉。


后来因为工作,有一年半的时间独自住在东京。每日上班下班,路过邻居整洁优美的小小庭院,路过川流的大道,路过尚未开张的书屋和热气腾腾的拉面店,乘上异常拥挤却安静的电车,慢慢淡去成为人潮涌动里无数剪影里的一个。


独居的日子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,悠然静默地朝前流淌。让人感动的,是清晨大团大团流过头顶的云朵,是大地上次第开出了四季的花,是夕阳西下时橙红的天空,是电车经过时铁轨合唱一般震动的音色,还有日常生活中温柔的交流。


后来逐渐体会到,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。快乐、哀伤、寂寞等等情绪都很清淡,像关上的门扉后传来的音乐声,隐约而细小且与他人无关。只有阳光和大风是热烈的,照拂着在匆忙的城市里,和植物一样寂静地生长着的人们。


春夏的时候工作相对空暇,周末去过镰仓很多次。喜欢那里的草木和空气,和东京的忙碌全然不同,还保留着昭和式的悠闲。常常走的路线是这样的:在镰仓站下车,穿过热闹的小町通和气势华丽的鹤岗八幡宫,沿着寂静的山路一直走,直到北镰仓站,再坐电车回家。


两边的山里多寺与庵。寺往往庄严,门庭严整高大。庵就比较朴素,草木半掩中一扇小小木门,就是不惹人注意的入口了。五月里紫阳花簇拥的明月院见过,遍地石头地藏咪咪笑的长谷寺也见过,心里最喜的依然是靠近北镰仓站的建长寺。有一回出发较迟,步行到建长寺时已接近下午四点半,匆匆买票进入。夕阳西下,游人零星,山门已闭,只余一侧角门供人出入。我坐在木结构建筑的三门之下,阳光透过横梁落在身旁,四周安静,时时闻得风摇树梢的声响,内心感到十分安定。




在东京这样生活着的我,有一天得知枕书出了一本叫《有鹿来》的书,记录她在京都生活的点点滴滴。被这个名字所吸引,在豆瓣上阅读了所有的试读章节:《缘起》、《真如堂》、《观苔》,意外地非常非常喜欢,立刻拜托国内的同学买下来。由于不能及时收到书,还在微博上私信枕书问是否有日本售书的机会,结果当然是没有,只能反复阅读豆瓣上公开的三篇。


读了许多遍,场景都变得非常熟悉。仿佛盛开的白山茶树和绣球花满开的庭院就在眼前,林间斑驳明灭的阳光和遍地的青苔也都成为记忆里的旧物了。枕书笔下的场景和情绪,渐次与自己真实感受到的场景和情绪重叠起来。以至于觉得她写下的文字,竟然自己坐着新干线从京都跑到镰仓和东京来了。


事实上这本《有鹿来》直到六七个月后,才真正拿到手里。期间倒是去了两回京都,都是趁着休假做二三日的短途旅行。纯粹的游人心态,因此在京都处处新鲜,反而很难感受书里那些细微的动容之处。但京都是那么毋庸置疑的美,带着日本古典文学意义上的精致和幽晦,即使是浮光掠影地匆匆经过,也很让人感恩。


第一回是深冬,三日间大雨转晴。雨里去看了三十三间堂、清水寺和金阁寺。第二天意外放晴,租赁了白底红梅柄的和服去游玩伏见稻荷大社,惜银阁寺到时山门已闭,未得一观。和同事们在银阁寺前的小道边吃了带来的便当,就散步回旅馆去。第三日去了岚山、渡月桥、龙安寺,都是很热闹的“外”京都的名所。


第二回是深秋,去南禅寺和醍醐寺赏红叶。红叶盛时如火如荼。途中开车路过鸭川。印象中是意外平静流淌的清浅河流,由于红叶季节人潮汹涌,完全体会不到枕书书中的意趣。然而在青空下看着水草丰茂的流水,心里也很欢喜,至于枕书所写的感受,那是属于长久居住的当地人所独有的体悟,我并不敢擅领。


印象最为深刻还是第一次去的三十三间堂,只有一层,狭而长,内部幽暗。数千尊金身罗汉像肃立,面容形态各异,很是威严。堂内点灯烛,隐隐约约可见木结构上的雕花彩绘。一直忘不掉那日在堂内听到的雨脚敲击檐瓦落在廊外的声音,隔着纸门传进堂内,幽幽烛火淅沥雨声,简直触摸到了寂静和禅意。


另一印象深刻的,是头一天晚上在旅馆附近的小巷子里找了家庭式的居酒屋,人声鼎沸,却热闹得让人心里十分欢喜。靠着温暖的火炉吃吃喝喝,感觉生活实在有太多让人回味、留恋、感恩的地方。喝了几杯ゆずサワー(一种柚子苏打酒),还尝试了一小盅度数有点高的清酒。虽然喝不多,却十分喜欢相坐对饮的感觉。这个场景分明是随处可发生的,却因在京都而格外多了几分动人。


书里的比叡山、大文字山、平安神宫等等,我都没有去过,但阅读的时候感到非常愉快和熟悉,仿佛通过这些文字在京都闲居闲游,体验四季变换。直到现在,仍时不时会拿出这本书重温。字里行间的氛围,常常能带给我熟悉的感动,也常常把我带回东京和镰仓,让我想起清淡却温柔的寂寞里在心里回荡过的声音。


缘起章里,枕书说起过她的朋友,“我们一起喝过很多回酒,有非常快乐的回忆。有时候一起到某个地方,我也忍不住告诉她一些可有可无的背景和细节。她的好奇心令我大为感动,给我很大的信心。写点儿什么吧,至少可以给她看,以此纪念我们在京都共处的愉快时光,并将她未曾来得及亲自体会的京都的种种传递过去”。


真的传递到了,即使作为我这样一个旁观的读者,也清晰地接收到了。写作从来不曾是无用之物,清淡也不代表无趣和贫乏。就像吹过大地的风,日日落在肩头的阳光,都在不曾在意的时候,柔软了心里的一个角落。



评论
热度(5)

© 笑哥儿哟 | Powered by LOFTER